购买手机防盗险的重要性
在我国贫油、少气、富煤,能源禀赋失衡的条件下,煤炭产业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整体实力的进步。
联合舰队型管理体制的主要特征包括:集团企业有多个市场主体,包括若干拳头产业,它们各自的经营性质不同,不分主次,但都是在同一旗号之下。大部分跨国煤炭公司煤炭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30%左右,其中必和必拓占16.42%,安格鲁美洲公司占22%,萨索尔公司煤炭收入仅占总收入的9.1%。
在符合企业整体发展目标和全局利益的前提下,让企业内部的各个单元形成自己的利润中心,这些单元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市场环境选择与组织内部或者外部的其他企业进行交易。全球10大煤炭跨国公司中有6家公司的业务地域覆盖世界各大洲,生产企业所在国的数量一般在10~20个国家之间,其中3家公司海外经营盈利能力超过了本土。而中国前四家煤炭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62%,其中神华集团2.36亿吨,中煤集团1.05亿吨,山西焦煤0.66亿吨,大同煤矿0.65亿吨。从国际上煤炭大型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她们的管理体制根据其经营规模、发展状况而变革,近几年出现以下若干新特点,这些特点值得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煤炭大集团企业参考与借鉴。鲁尔ERV公司、STEAG公司、RUTGERS公司、SAARBERG公司承担住宅房地产开发与服务、商品贸易、电厂经营、IPP国际业务、电子系统、化学品、塑料等各类非煤业务。
跨国公司意识到,在全球经济中,公司要想达到世界一流的业绩水平,提高投资回报率和企业的竞争力,必须比以前更加重视组织的形态与结构,因此趋向采用更平展的、更具柔性的结构形态。例如在石油、煤炭等能源领域从事经营活动的著名企业-壳牌公司,为了进一步提高下属企业责权统一程度,增强其市场反应能力,一改实行了30多年的矩阵式管理结构,有针对性地提出总部只定位于监管、控制和示范,协助董事会指导和领导各企业,总部机关由原来3000多人精减为150人,主要由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法律、计划、环境与外部事务、财务金融等方面的少量专家所组成,其他专业服务机构,如信息技术服务、交易结算、培训、科技开发等重组为专业服务公司。通过整合,煤炭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70%的矿井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先进生产力标准,坚持按法律程序推进,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坚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目标,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发挥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兼并中小煤矿,建立旗舰企业,支持电力、冶金、化工等与煤炭相关联的大型企业以参股方式参与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扶优汰劣、关小上大。不实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就难以提升煤炭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就难以巩固安全生产的基础,就难以实现全省的平稳较快健康发展,这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广泛共识。煤层气(瓦斯)产业健康发展,2009年完成瓦斯抽采32.31亿立方米,利用12.18亿立方米,同比提高31.34%和65%,晋城煤业集团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浓度煤层气抽采利用企业不实行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就难以提升煤炭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就难以巩固安全生产的基础,就难以实现全省的平稳较快健康发展,这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广泛共识。
既要立足煤,更要跳出煤延伸煤超越煤,让资源优势成为转型发展的助推器煤炭资源及其相关产业优势,既是山西发展的一座靠山,又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逾越的一座大山。特别是由于煤炭产业集中度较低,生产力水平参差不齐,安全生产基础薄弱,资源开采浪费严重,再加上环境补偿机制不健全,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全省地表破坏面积47623公顷,煤矸石堆存占地16000公顷,严重制约了山西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过程中,强调确保当地群众用得上煤、用得起煤,不能因为煤矿整合损害百姓利益,要求从政策措施、体制机制、资金投入和企业直接帮助等层面,建立以煤补农长效机制。煤炭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0%和32%。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先进生产力标准,坚持按法律程序推进,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坚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和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目标,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发挥资本、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兼并中小煤矿,建立旗舰企业,支持电力、冶金、化工等与煤炭相关联的大型企业以参股方式参与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扶优汰劣、关小上大。全省各地发展都深深打上了煤的烙印。
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办矿比例为2∶3∶5,一个以股份制为主、充满活力的多元办矿格局展现出来。从战略高度积极推动变输煤为输电,在为京津地区输电的基础上,建成了国内首条特高压示范工程——山西长治至湖北荆门的交流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去年这条线路送电55.48亿千瓦时,就地转化煤炭200万吨。净调出量80亿吨,占省际调出量的七成。许多地区因煤而兴,很多问题也因煤而生,山西要改变历史上煤炭生产有水快流、遍地开花的发展惯性,要改变长期形成的资源依赖型增长模式导致的缺乏创新的发展惰性,要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导致的发展波动性,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煤炭这篇文章。
我们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做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工作,建立起煤炭行业宏观管理新格局,一方面促进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煤炭产业与各相关方的和谐相处。这些不仅严重影响环境生态,影响百姓心态,而且事关山西科学发展、社会和谐。
同煤集团塔山园区已经建成,潞安、阳煤、晋煤一批煤化工项目相继建成,其中以低碳排放为主导的潞安屯留区循环经济项目,被中科院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严格落实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成煤炭产量监控、井下人员管理和煤矿瓦斯监测监控三大系统,进一步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机制,推动煤矿安全向本质安全型迈进,有效提高了煤矿安全保障程度。
丰富的煤炭资源是山西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发展基因,全省依托煤炭资源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为全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能源支撑,为全省人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实现基本小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令人不安的是,煤炭资源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在一些地方并没能实现普惠,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一些煤焦领域腐败案件触目惊心。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共安排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113.54亿元,用于跨区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省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如何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基础上,推动煤炭产业科学发展,以煤炭产业的创新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山西省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累计生产煤炭110亿吨,占全国1/4。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已建成煤矸石、中煤和煤层气(瓦斯)电厂24座,总装机容量3696MW,2009年完成发电量203.7亿千瓦时。
我们在提升煤炭产业素质和资源利用水平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煤炭企业多元发展,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高煤炭产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度,延伸煤电铝、煤焦化、煤化工等产业链,2009年全省煤炭行业实现非煤销售收入1281亿元,同比增长27%,一些重点煤炭企业的非煤收入已占到总收入一半以上。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煤炭供应紧张局面在一定时期大为缓解,这在客观上为我省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提供了难得契机。
但是,煤炭产业作为山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涉及国计民生,利益关系复杂,尤其是在市场需求旺盛、煤炭价格高涨、高额利润诱惑的情况下,整合的难度可想而知。省内煤焦企业以多种方式支持新农村建设,多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久动力。
坚定不移推进煤炭企业重组整合,努力使主导产业率先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矿难频发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分散、无序开采煤炭资源直接相关,单井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装备的应用,不利于煤炭企业提高效益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煤炭企业多元发展,煤炭城市全面转型加快推进,特别是把加快矿区棚户区改造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把以矿区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对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在用地、税费、资金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省级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给予补贴。
大力实施煤炭工业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建设14个循环经济园区,投入811亿元建设206个煤炭循环经济项目。煤炭对山西既是产业问题和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山西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119个县(市、区)中94个有煤炭资源。下一步要加快建设大型坑口电站,按照国家关于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建设要求和国家电网发展规划,重点规划建设8个大型煤电基地,积极争取大型煤电基地纳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要继续拓展1000千伏和500千伏送电线路,到2011年建设10条晋电外运通道,增加输送能力3000万千瓦。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延伸煤、拓展煤、超越煤,才能使煤炭这篇大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有价值,进而成为全国经济版图中的精彩篇章。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资源型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不断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全力打造国家的低碳绿色新型能源基地。
煤层气(瓦斯)产业健康发展,2009年完成瓦斯抽采32.31亿立方米,利用12.18亿立方米,同比提高31.34%和65%,晋城煤业集团已建成全国最大的高浓度煤层气抽采利用企业。这次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是我省煤炭产业由大到强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在更高起点上建立了煤炭产业新秩序,有效遏制了困扰我们多年的矿难频发、资源浪费、生产粗放等突出问题,对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产生了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为实现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迎接下一轮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注意方式方法,加强舆论引导,努力让被整合煤矿、当地群众、整合主体、地方政府四满意,让合法的资产和利益受到保护,让原有的惠民政策得到延续。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峻的2009年,全省煤炭产销量逐季增长并在11月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加快解决矿城矿山矿区矿工问题,让资源优势更好地造福三晋人民伴随煤炭产业的发展,产生了资源型地区特有的四矿问题,特别是山西作为能源大省,四矿问题关乎发展大局,影响群众生活。煤矿采区资源回收率由46%提高到75%,多小散乱的产业格局发生根本性转变。到2011年全省煤层气(瓦斯)抽采量将达到70亿立方米,利用率达到50%。特别是通过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际金融危机中蕴藏着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推进节能减排的机遇,淘汰落后产能的机遇,弥补社会事业欠账的机遇,从而进一步打开了发展视野、提升了发展境界,坚定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煤炭产业素质的决心,把利长远、打基础、惠民生放在更加重要位置,不盲目追求GDP增速,坚定不移地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
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正迎来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为全省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通过整合,煤炭企业主体由2200多家减少到130家,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到1053座,70%的矿井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们在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上付出很大努力,煤矿数量由2000年的5300多座下降到2600座,但是多小散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目前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已完成2092万平方米,9.53万户矿工受益。以国家批准在山西建立煤炭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为标志,有效地将采煤过程中造成的资源、安全、环境等外部成本内部化